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有外国友人谈及中国足球,对中国队的战绩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往往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疑问,「为什么中国有14亿人,足球水平却是这个样子呢?」
众所周知,足球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做到全面普及,和观众数量相比,14亿人中参与足球的比例相比其它流行足球的国家比例很小,涉及到职业足球的人那更是微乎其微。中国足球的注册足球运动员被认为才8000人左右,真实的具体数字是多少不得而知,但可以知道情况的确相当糟糕,底子薄也就支撑不起足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反观邻国日本,他们只有1亿多的人口,甚至存在严重的少子化,却有100万人左右的注册足球运动员,可谓天差地别。前几年,甚至据传中国足球在部分年龄段上,全国范围内只有几十个人可选。究竟为什么,中国明明有14亿人,却在足球选材上出现了无人可用的情况呢?
记得前国脚李玮锋曾在一期直播中说道,「在中国只有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孩子踢球的开支,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再有天赋也没用。」这段话,其实已经点出了为何中国参与足球的人相对少的原因:走足球道路的成本太高了。
众所周知,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,起初虽是在贵族豪绅间流行,但在工业社会中传到工人农民,逐渐走向世界。只要有一颗球,就能玩起来,是一项业余门槛极低的运动,所有人都能轻松参与。
相信不少球迷都看过电影《传奇的诞生》,家境贫困的球王贝利光着脚和小伙伴自制一颗球就在街上踢着玩,他的父亲则叫他颠芒果锻炼球感。在这样的原生态环境下,贝利成为了足球之王,巴西则是足球王国。
足球为兴趣而生,最初的足球并不涉及职业,是在不断的流传中经历发展的考验形成了巨大的规模,成为了公认的世界第一运动。
然而在中国,却出现了许多人都认为踢足球很花钱的情况,简直让人匪夷所思。显然,有些人把足球这项属于全民、属于全世界的一项体育运动,因利益问题不断抬高门槛,最终导致了中国足球呈现的一系列乱象,足球人口极少正是其中之一。
说真的,当前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现状非常糟糕,足球的参与呈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,业余拿个球就能踢,但涉及职业那就是绝对的富人运动了,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。若想培养一名以足球谋生的职业足球运动员,需要相当长的时间,从小时候足球启蒙到进入成年队,覆盖了成长中最重要的十多年时间。
家里则要出许多费用,包括足校各类培训生活费,参与选拔和比赛的诸多费用。十多年加起来少说也得百万左右了,这还仅仅只是明面上的,懂得都懂。就算花了不少钱,也要经过不断的选拔和淘汰才能挑选出职业球员,成才率太低而淘汰率太高了,还有潜在的伤病风险,多数人面临的或是血本无归。如果是家境殷实又有这个目标的也就还能接受,而这么高的风险有多少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呢?
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,呈现出总量大且人均高,但多数家庭收入水平依然较低,更别提这几年经济上受到的打击,何时能踏上提升的正轨仍是未知。中国职业足球被人为设置的门槛过高,让多数人望而却步。然而职业足球正是需要大量训练和比赛,从而竞争出最优秀的队伍,只有庞大的足球人口才能支撑起足球的不断发展。
此前这20年,因恶劣环境下导致了足球人口极度缺乏,中国足球各级队伍只能在矮子里挑将军。这一切,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人越少水平越差,水平越差人越少。当然,至少场地的确是在变多的,随着当年的足球迷让小孩参与足球,虽然人数上的提升并不明显,但这几年来看,热情和水平比之前一段时期是要好不少的。
在中国足球此前忽略基层、职业化发展如此糟糕的当下,或许显著降低成本、降低参与门槛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,当人们因热情爱好自发行动,一切自然水到渠成,打好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一步步发展。所有足球水平高的国家都经历了从业余流行到选出强将,人们自发组建队伍最终形成职业联赛的过程。
至少就当前来看,还并没有谁能走出一条发展足球的捷径。如果都没多少人参与,还叫什么足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