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微商日报>体育 >

越看世界杯,越能读懂中国

来源: 凤凰网 | 时间: 2022-11-21 16:12:47 |

作者丨布旺楚辛


(资料图片)

图片丨来自网络

昨天晚上,朋友在群里推荐了一个央视为卡塔尔世界杯制作的宣传片《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世界杯》,静静夜里看了两遍,由衷地感动。不同于央视大型晚会的恢宏华丽,不同于大阅兵大仪式那种雄伟气派,甚至没有新闻里的伟大光荣正确……全片以平视的视角,聚焦一个中国男人的30年时光,世界杯伴随着他恋爱、结婚、生子、创业……人到中年,伴随着个体、家庭、国家的沧桑变幻,伴随着人生中爱情、亲情、友情之间的各种纠结。这个片子在平平淡淡、从从容容的剧情背后传递沧桑和忧郁,真挚和坚守。看完如品过期土酒。

想想自己的世界杯。从八二年意大利夺冠那次开始算,一晃也40年了。那时候看世界杯,由于时差的关系,经常深夜一个人在书房看。妈妈经常睡到一半就起床,开门来陪我。她其实有高血压,不能熬夜,也完全不懂足球。但她怕我一个人孤单,为让我高兴,也经常陪我看完,跟我一起鼓掌、一起诅咒……现在妈妈身体早已不可能陪我熬夜看世界杯了。疫情的关系,加上最近的“层层加码”,我甚至不能去看她,只能电话问候。电话里她还会说。“儿子准备看球吗?别看太晚呀。”想想三十多年前,母子俩一起看球的一个个凌晨,过去了才知道珍贵。

步入90年代,我读大学了,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。很多跟世界杯有关的夜晚,是在简陋的教室里度过的,兄弟姐妹们有坐在地上的,骑在椅子上的,站在课桌上的……没有空调、满屋臭汗,臭脚丫子,海飞丝香波的混合气息……手里攥着啤酒,幸运的时候肩膀上也许还靠着妹子,几十个人盯着不大的黑白电视一起吼叫,痛骂,狂欢。不像现在已经成家,在家里看电视看世界杯,有时候还真哆嗦,隔三差五家人会说,孩子都发烧了,你也不管管?他的作业的事儿你跟他谈了没有?甚至有的时候直接来一句:我发现凡是你看的中国队的场次都输球!!!其实真的冤枉,中国队哪有赢球的时候啊。争执不下,家里就形成约定,只要咱看了中国足球儿,只要输球儿了,咱就必须得买个包包。后来买的包包儿多了,经济上吃不消,咱也忍痛断了看中国足球的念想。

我发现这40年来,在不同的时期看世界杯,自己会有不同的看点。儿时看的当然是马拉多纳的霸气、古力特的潇洒、齐达内的雍容、亨利的飘逸……等创业伊始,还真的在看足球时满脑子想的都是管理。2010年,看高洪波的球队当时在东亚四强赛上如何坚持传控,如何打地面球,如何回避自己的短处,以弱胜强3 : 0碾压韩国,特别提气。2014年世界杯,看群星璀璨的巴西队如何因为毫无战术纪律毫无团队整体配合,被没有一个超级巨星却严格执行战术纪律打整体战的德国队碾压。到了这几年,自己人生也进入下半场,开始更加沉迷于品味梅西、C罗这样的迟暮英雄在身体越过巅峰、走下坡的情况下,如何拼尽全力维持自己在绿茵场上的尊严。自己这两年甚至在思考一些足球背后更深层的问题: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孙兴慜?同是东亚人为什么日韩可以跟欧美列强平起平坐?

回想这40年来自己足球认知角度的最大变化,是从看中国队,变成了通过世界杯看中国。

还记得八二年那次世界杯预选赛,中国队在工体凭借沈祥福、容志行、古广明摧古拉朽的进球3比0胜科威特的夜晚,我们冲出筒子楼,跟院里的小伙伴儿一起点起篝火,狂喊狂跳,差一点儿把路边一棵五角枫烧着。新加坡那场附加赛,中国队面对新西兰1比2败北,是中国第一次非常遗憾地失去闯进世界杯的机会。那场比赛,晚上我一个人躲在被窝里,嚎啕大哭,泪水浸湿了枕巾。

本世纪初我在香港工作时,对国家队依然痴心不改。记得有一次,为了完成一个涉及数十亿港币的大型并购,大家在维多利亚港湾无敌海景的会议室里正艰苦地谈判、博弈,突然,手机里传来了沈阳五里河于根伟进球中国晋级世界杯的消息,自己兴奋地在会议室脱口大叫,整个会议室里一帮老外、港人一脸懵逼。

零二年那次世界杯以后,过去的20年,对于中国队,自己从少看,尽量不看,到几乎坚决不看,经历了一个看淡、看破甚至看透的过程。反思了一下,我想无非这么几个原因。第一,确实情感上、经济上都受不了了。每输一场就买一个包儿,继续输下去,那已经不是心疼,是肝儿颤。而且每次输球会被伤害,自己情绪低落还带动全家跟着低落,还要等着被一次次再次伤害……不能再透支家人的耐心了。当然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看,20多年前的中国,我们手上可能没有那么多骄傲的事情,需要一次又一次的以乒乓球、排球直到足球来证明自己。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载人航天已经上天,高铁已经遍布全国,乡村振兴启动……已经不需要一个足球的胜利来证明什么了。

但我想自己能看破看透的根本原因,还是源于这些年对足球的思考。中国足球应该回归到足球的本质。我们问自己,我们这里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足球?热爱足球的人有多少人在认真踢球?这些踢球的人里,有多少真正以符合竞技体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方式在训练在比赛、在参与国际竞争?我们老拿中国女足对比中国男足,我们老拿在小球上的成绩来看大球的不足,其实这背后有巨大的误会。中国女足之所以曾经辉煌,因为女性的项目普遍观赏性较弱。观赏性较弱的竞技体育项目,他的收视率较低、商业开发空间较小,而在一个国际上没有充分商业化的体育项目里,中国的举国体制往往彰显出巨大的优势,能够胜出,而一旦这个竞技项目有巨大的关注度,有巨大的收视市场和商业市场,尤其集体项目,比如说男足、男篮、冰球等等,举国那套打法立马就不灵了。因为你的举国体制和人家充分市场化的体系碰撞,那必然是一场非对称战役。看一看日韩联赛的跑动距离,看一看人家国家队队员的转会身价总值,答案不言自明。所以不要因为小球成绩好就简单贬低大球队员,不要因为女性的胜利就说中国男人不行。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在我们的体制,在我们对竞技体育规律和商业市场规律的洞察和把握。

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已是全人类的狂欢,无论你是黑人还是白人,无论你住在都市还是荒漠……在那个月里,大家为了一个赛事,一起哭、一起笑,一起狂欢,在场的不在场的,都不戴口罩,超越种族、语言、意识形态……的各种藩篱,成为命运共同体。

这四年一次的盛会其实才是人类真正的大舞台。你没有走进这个舞台,怎么能说自己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?而你要走进这个舞台,必须拥抱人类共同的价值观,必须遵循、吸收人类早已验证过的共同规律和智慧。否则你可能走进这个舞台一次,甚至两次,但你绝不可能经常光顾。哪怕你就是进来了,但戴着口罩在万众瞩目下还是平添狼狈。足球如此,其它什么不是如此?!人过50,看世界杯40年了,终于收获了这些浅显的感悟。幸好还不算特别晚。

标签: 中国足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