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微商日报>体育 >

这位26岁的大学老师藏着中国女篮崛起的密码

来源: 凤凰网 | 时间: 2022-10-28 16:18:13 |

距离中国女篮在世界杯勇夺亚军,已经过去接近一个月的时间。目前,姑娘们已经返回祖国结束隔离。

世界杯的硝烟虽已落幕,可在10天8战的征途中,中国女篮展示了我们渴望看到的体育精神与竞技水平,作风顽强,技术扎实,战术流畅。

她们翻过了那座高山,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们的故事。可谁都知道,她们如今的成功,绝非一蹴而就。尤其是在陷入低谷时,是一批又一批篮球人不懈的努力,才让她们重新走向了巅峰。


【资料图】

我们今天的主人公,便是众多默默无闻者中的一员。

她曾入选国少国青,与如今女篮众多球员一同成长。可接连的伤病让她不得不提前离开赛场。

她就是前WCBA总冠军成员——王禛。26岁的她已经退役,成为广州体育学院的一名教师,而她的另外一个身份,是一名在读博士。

我们不妨从她的经历中,探寻中国女篮崛起的密码。

王禛出生在大连,成长于篮球家庭,母亲曲艳玲曾是前辽宁女篮和中国女篮队员,代表国家队参加过1986年世锦赛,拿到了第五名。

在11岁的时候,王禛来到了广州伟伦体校,正式踏上了篮球之路,中国女篮现役队员杨力维、迪拉娜都是王禛在体校的队友。

“我11岁的时候身高一米七五,要高过同龄人,11岁之前是妈妈带着我练,觉得我适合打专业,所以先让我试一试。”王禛说。

中国男女篮的人才成长模式,大体可以分为大学与体校两个路径,而王禛是两者兼备——

一方面沿着体校-青年队-俱乐部一线队-国家队的路线发展,2014-15赛季与2018-19赛季分别代表山西队与广东队夺取WCBA总冠军,在U16、U18亚锦赛摘下金牌,并入选中国国奥女篮。

另一方面,在篮球生涯拾级而上的同时,王禛完成了本科学业,还通过了研究生考试,两个方向同时发展,难度可想而知。

“青年队的训练强度要比学校更大,上午要出早操,去上课的时候已经很疲劳了,下午还有训练,”王禛说,“你必须要保证课程不耽误,考试能通过,否则就没有学分,无法毕业。”

训练,是关于中国篮球热度颇高的一个词,训练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竞技水准的展现,中国女篮在本届世界杯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训练有素,作为前职业运动员,王禛对于女篮的训练方式,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。

“注重训练到位率,你要模拟比赛场景,比如罚球,你罚进了就赢,罚不进就输,怎么办?训练的每个环节都是针对性很强,战术练得也好。女篮平时训练,会找男篮打对抗。”王禛说。
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王禛的篮球旅途就是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,不断抵达新的“站台”,从体校开始逐步升级,直至披上国家队战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王禛有许多收获,在国际赛场摘金,在WCBA夺冠,作为职业球员,经历了女篮联赛发展的黄金期,这既体现在比赛水平上,也展现于工资待遇上。

“2010年之前整体待遇不算好,但在之后优秀球员的待遇可不低了,比以前高很多,要是不打球,去上班的话,可拿不到那么多。”王禛说,“女篮球员的收入与同水平的CBA球员不相上下。”

在闪耀着光芒的成就背后,是不为人知的艰辛,甚至是挑战身体和心理极限的痛苦。在篮球路上走得很顺的王禛,20岁的时候遭遇了重大打击,她的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,经历了七个月的康复,好不容易等到了复出,结果就在比赛中韧带又断了一次。

两次韧带手术,对王禛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,更是心理上的,她在复出后比赛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,那种折磨是非职业球员难以体会的。

“我受伤前打三号位,受伤后改打四号位了,因为三号位需要的那种冲击力没有了,”王禛说,“当时心理阴影挺大的,第二次韧带断了是抢篮板起跳的一瞬间,后来再跳起抢篮板的时候还有阴影,慢慢克服才好一些。”

韧带的连续重伤,还带来了连锁反应,王禛的半月板撕裂,她起初不想做手术,希望保守治疗不耽误训练和比赛,但医生的一句话让王禛明白手术在所难免了。

“如果不做,你以后连正常生活都难以保障。”

24岁的王禛,左腿上已经留下三次手术的痕迹,那如同无情的利刃,斩断了她职业球员的生涯。

不能再打职业联赛了,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?

这是很多运动员都要面对的问题,在一些报道中,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退役后当教练,当老师,或者进入事业单位拿到“铁饭碗”,看起来似乎都不错,但实际情况绝非那么简单。

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与运动成绩挂钩,成绩越好,工作选择可以越便利一些,有机遇,同时也有挑战。

按照行业内规定,去中学要有教师资格证,去体校和青年队,也有学历要求,如果想进高校的话,学历必须是研究生或以上,并且要参加入编考试。

王禛本科就读的广州体育学院没有保研的政策,她完成本科学业后,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上研究生,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在广体任教资格。

现在的王禛是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篮球教研室任课老师、院队女篮教练,正在经历工作角色转变,从球员到老师和教练,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。

好在,球员时期的经历对于王禛的角色转化有启发作用,她曾与中国女篮主帅郑薇指导,以及多位国家队主力合作过,那些经历是宝贵的财富。

“郑薇指导很有智慧,训练要求严格,注重细节,气场强大,跟着她训练不能有丝毫松懈。”王禛说,“黄思静、杨力维和小宝,她们非常自律,训练十分认真,提前到场开练,课后还会加练,并且督促队友们一起练,一起去提高。”

王禛曾是女篮的精英球员,她现在的工作是培养新一代的精英。打球的时候,王禛专注于训练和比赛,没有深入思考中国篮球的人才培养机制,而随着身份的转变,王禛对于球员成长需要的配套条件和相关政策,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比如全运会这项饱受争议的赛事。

大家翻看本届中国女篮的名单,会发现95与99两个年龄层是阵容主体架构,比如杨力维、李梦和王思雨都是95年的,韩旭和李月汝是99年,之所以95和99涌现出这么多女篮精英,就是与全运会相关。

“如果只有成年组,年轻球员就没机会了,全运会设置了青年组,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运动员,也便于国家选材。”王禛说。

中国女篮本次获得亚军,是属于中国篮球与球迷的狂欢,这届国家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6岁,像韩旭和李月汝才23,未来几年保持阵容和战力稳定还是可以期待的,这更带来美好的期许,亚军来了,冠军还会远吗?

然而,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。

中国女篮在1983年世锦赛(世界杯前身)获得第三名,11年后的世锦赛拿到亚军,接下来等待了28年才在这项世界大赛上重回决赛,这里面有诸多因素,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人才的储备在一段时间的断层。

现在也出现类似的脱节了。

造成脱节的原因并不是孩子们不爱打篮球,王禛经常会去参加公益活动,为孩子们上篮球课,仅在广州就有多个女孩们自发组织的篮球社团,她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打比赛。

但是,这种热爱只是停留在业余层面,与专业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距离,这是一种社会现象,而不仅仅是篮球现象。

“家长不太爱让女孩打专业篮球。”王禛说。“不了解,也不放心。”

不放心,正是因为不了解,大多家长认为练体育就要放弃学业,而打到职业队又是淘汰率极高的过程,一旦出局,孩子是不是就没有好的出路了?

这样的判断,并非全无道理。以女篮为例,培养一位能打上WCBA的运动员,要比培养一位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难得多,因为职业队名额太有限了,竞争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丝毫不夸张。

但是,打不上职业队,就真没前途吗,王禛希望能够以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消除这种误解。

“打出来的是少数,打不出来可以从体校去大学,比如我的队友,有的去了华南理工,有的去华师,毕业后当老师的,这些都有。”王禛说。

在我国目前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层面,如果你的身体条件符合标准,接受专业训练,从十几岁开始练个四五年,拿到一级二级或者健将证书,即便你去不了职业队,也不愁出路,完全有机会凭借体育成绩进入大学。

如果可以在大学努力学习,实现学历的进一步提升,毕业后就业前景也不错。

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是天赋,这是从事体育的基础条件,职业体育绝不是“穷人家”的孩子才会去干,但绝对是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干的事儿。

球员天赋、养成体系、职业联赛、政策扶持,这些是专业篮球的四个面,拼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体,根基是更多身体素质达标的孩子爱打篮球,并且有机会去打篮球。

王禛曾经是这样的孩子,而她现在正帮助女篮更年轻的一代,在篮球路上走得更稳更远。

“我希望将自己球员时期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传授给她们,而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讲得更多,比如我突破不够强,投篮还不错,但我知道在哪个点能够发起突破,哪个点该投,我可以将这些经验告诉她们,让她们比我做得更好。”王禛说。

通过与王禛的交流,我们近距离的了解的一名职业球员的启蒙、成长。以及在不同的阶段所要面临不同的挑战。天赋、荣誉、伤病、退役,这些关键词时刻伴随着一名运动员。

或许从竞技体育诞生的那一刻起,所有人关心的只有胜利者。但是不要忘了,胜利只是偶然,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。

那些在通往巅峰路上的失意者,同样不该被人们忘记。

标签: 中国女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