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差临门一脚,这家准「健身第一股」、「运动科技第一股」就将打破中国线上健身行业没有上市公司的魔咒。
过去三年,居家健身热潮来袭,大众对健康也越发重视。从Keep招股书透露的信息中,可以看到一些趋势和未来。如今,虽然Keep依旧面临着如何在反人性的健身生意里保持盈利增长的质疑,但他们还是努力穿越互联网健身周期,用行动撑起了健身产业的一片天。
【资料图】
▂
文 / 黄梦婷
编 / 郭阳
兜兜转转,Keep终于要上市了。
6月30日,Keep正式启动招股的消息传出,预期将在7月12日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。更新的招股书显示,Keep此次发售定价区间为每股28.92-61.46港元,若按中位数45.19港元/股计算,Keep此次可募资3.66亿港元。
成立9年、拥有3亿用户数的Keep,是国内最大的健身平台。自2022年2月以来,Keep连续3次冲击港股,如今距离「运动科技第一股」只剩临门一脚。
Keep拓展了中国线上健身生意的想象边界,线上内容、智能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之间的相辅相成,共同完成健身消费的闭环,而利用奖牌设计吸引非健身用户的消费意愿,从小而美的免费健身工具App,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健身平台,Keep的成长之路有时代东风机遇,更有自律突破极限的努力。
起飞土壤:
互联网健身与居家健身的两股浪潮
2015年兴起的互联网健身浪潮,让Keep拥有了最初的成长土壤,2020年的居家健身浪潮,使Keep完成了上市前的一大跃升。
成立于2014年的Keep,于2015年2月迎来了App的正式上线。以免费健身工具App起家,在成立之初的2015-2016年期间,Keep移动互联网覆盖率不断攀升,线上与线下概念不断交汇融合,用户使用健身App的习惯逐渐养成。另外,随着超级猩猩等新颖健身公司大批量出现,以「不办年卡、按次付费」的新潮理念开启了与传统健身房「预付制年卡」的截然不同的互联网健身新模式,拓展了健身行业的效率与规模。
凭借不受时间、空间限制的移动健身教练的理念,Keep上线仅105天,注册用户就突破100万,一年后,此数字就增长到1000万,到2017年Keep注册用户数已达1亿。
发展初期,Keep的竞争主要处于内容与产品阶段,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退、资本寒冬开始降临,商业化变现能力成为了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。
于是,2018年Keep全方位启动商业化模式探索,升级为运动科技生态公司,接连发布Keepland、Keep智能硬件和配套健身产品以及会员订阅模式,直至2019年推出Keep动感单车、智能手环和健康轻食等多品类产品,覆盖用户「吃、穿、用、练」四大健身场景,完成科技互联的运动生态建设,商业模式布局初显。
多业务同时奔跑的策略曾超出彼时Keep团队的能力半径,让公司短时间内陷入舆论压力。2018年开业的Keepland北京达美中心店,在2019年11月就因经营不佳关闭;用户也曾吐槽Keep会员的增值服务价值低;训练课程里增加广告也影响运动体验;新业务模式收效不佳对团队进行10%-15%的优化等。
新冠开始之后,居家健身热度兴起,不仅推动了Keep月活跃用户数的增加,还刺激了健身内容以及相关产品的消费。当时,美国健身平台Peloton凭借「内容+硬件」的商业闭环赢得资本市场青睐。与Keep有异曲同工之处的Peloton,也成为当时Keep的对标对象。得益于这波居家健身红利,在2019年上市的Peloton成为2020年的明星公司,股价一度飙升。在这样的两相对标下,Keep再度得到资本青睐。
Peloton上市时的商业模式,图片来源:安信证券研究中心
资本的力量不可忽视。截至上市前,公开信息显示,Keep共计融资9轮,累计融资金额达6.5亿美元。其中,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,不到一年时间Keep就完成了2笔融资,金额分别为8000万美元的E轮和3.6亿美元的F轮,后者更是迄今为止业内最大一笔融资金额,使得Keep估值来到20亿美元。
必须承认,资本市场的看好,助Keep不断自我升级,给艰难的健身行业甚至是体育行业提振士气,成为行业典范。但是Keep自身的亏损,始终是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选择了在国内被普遍视为「反人性」的健身生意,Keep的盈利之路就注定是一场艰难爬坡。
艰难盈利路:
2022年收入22亿元,净亏损额6.67亿元
根据Keep招股书显示,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这新冠三年,公司年收入分别为11.1亿元、16.2亿元、22.1亿元,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36%。在此期间,经调整的亏损额却分别为1.06亿元、8.27亿元、6.67亿元。其中,2022年亏损额的减少是因为降低了销售及营销的开支,从2021年占总营收的59%降低至2022年的29.2%。
从营收结构来看,Keep的盈利能力主要依靠「自有品牌运动产品」和「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」,2022年收入分别为11.4亿元、8.9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的51.4%和40.4%,而「广告及其他」仅有1.8亿元收入,占总营收8.2%。
通过Keep的业务占比,足以看出这个商业闭环的逻辑行之有效——以线上健身吸引用户,再通过运动产品的售卖提升用户的运动表现力,最后再将自有品牌的流量反哺线上健身。然而,高额的销售及营销、研发开支和自有产品的低毛利率,使得Keep盈利艰难。
此前冲击上市时,Keep招股书中的全面健身解决方案
运动消费品是体育行业高毛利且品牌溢价较高的品类。作为对比,lululemon、安踏、李宁等品牌毛利率可高达50%,但Keep没有自建供应链,自有运动产品主要依靠外包、分包给第三方制造商和仓储物流,使得中间商赚走利润差价。
2020年至2022年,Keep运动商品销售额逐年递增,年营收分别为6.4亿元、8.7亿元、11.4亿元,但是商品的毛利率却从2020年的20.8%降低至2022年的14.5%。
在2022十大主要运动产品的收入里,销售最多的前三款产品分别为Keep手环B3、Keep迷你智能单车、Keep专业版智能单车,但三款产品的毛利率却分别为-16%、3.6%、8.6%。换言之,Keep每卖出一款手环,都会亏钱——当然,每个手环都意味着深度绑定了一名用户,这笔账Keep算得明白。
瑜伽垫却是特例,根据商品交易总量计算,2022年Keep是中国最大的瑜伽垫品牌,市场份额占有率有18.3%。而他们的瑜伽垫毛利率为41.3%,是Keep十大主要运动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单品。
Keep近四年前十大运动产品的毛利概况
内容供给端,Keep也做了不少努力,进行了增设直播课、自研精品课、购入Zumba版权、与帕梅拉合作定制课、会员手环游戏课等内容尝试,在2020至2022年中,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2970万、3436万以及3639万人,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191万、328万和362万,来自每名月活用户的收入则分别为37.2元、47.1元、60.8元。
从营销成本来看,在2020年-2022年,Keep的营销推广开支分别为1.8亿元、7.5亿元、3.8亿元。在第一次冲刺上市前的2021年,Keep的净亏损额几乎都被投入营销,来换得用户增长。
为保持年轻化、快乐运动的品牌调性,2021年Keep官宣青年演员易烊千玺作为品牌代言人,并且结合时代语境,降低用户运动门槛,对「自律给我自由」进行全新解读,增加快乐属性,变成「自律给我快乐的自由」,强调快乐运动的理念,以此达到拉新、留存与转换的目标。代言人选择与品牌重塑,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年营销成本出现增长。
以海量的用户数作为基础支撑,除了常规的卖产品、卖会员,Keep还不断通过创新其他业务模式,来实现业务的新增长。
潜在健身新生意:
奖牌带来新收入、Keepland待爆发
今年年初,Keep因为卖奖牌更赚钱的话题成为焦点。2023年一季度,Keep平台收入为4.47亿元,同比去年增加7.2%,Keep方面也表示,这主要是由于平台的虚拟体育赛事的收入增加。
不断与Line Friends、蜡笔小新、海绵宝宝、玉桂狗、樱桃小丸子等经典IP合作推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线上赛事奖牌,扩大了Keep在大学生、白领、潮玩爱好者等非常规健身人群的影响力,使Keep奖牌以及线上赛事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裂变式传播,提高了会员转化率。
图源小红书用户@你是猪吗_
2022年,Keep举办了150余场的线上付费赛事,涵盖跑步、骑行、跳绳等多个运动项目,从收入来看,线上赛事被计入线上付费内容的营收中,2021年收入为6970万,而到2022年就增长至3.3亿元,同比增长370%。
Keep平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。专业、干货的健身内容之外,Keep用好玩、有趣、颜值等新潮特质,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新抓手。
同时,Keepland业务补充了Keep没有线下健身空间的空白,是完善商业故事的重要一环。2022年,Keep推出全新的Keepland运营方案,与传统健身房合作推出Keep优选健身馆。作为传统健身房团操业务代运营的服务供应商,Keep以轻资产、重服务的方式切入线下场景。
由于2022年处于跑马圈地阶段,每节49元的课程定价,再加上时不时停滞的外部环境,使得Keepland在2022年的收入仅为1954万元,远低于2021年的3089万元。2023年,Keepland门店数量已达106家,并开拓了除北京以外的广东市场。与前一年相比,Keepland进行了小程序页面升级,在小红书等平台进行营销投放,重新制定课程包价格服务,并将价格恢复至常规的89元标准。持续的运营投入下,相信2023年Keepland的营收会有进一步的提升。
2023年重新定价的Keepland
在这个过程中,对用户的持续性洞察与调研,用社交玩法吸引用户的付费与留存,同时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属性的影响力,无疑是Keep作为科技公司的使命。
每年「春响大会」上,Keep都会推出新智能装备产品。今年更是扩充了体感运动主机Keep Station和Keep划船机A1等AloT版图,又拿出了一项跨越式创新。
关于中国健身用户的消费洞察与运营,Keep已经做了足够多的探索与努力,至于未来的营收结果,还要靠Keep团队的精细化的运营能力。
回看整个互联网健身发展周期,健身行业是个热浪一波接一波的多元市场:健身App的风口、团课模式的爆发、健身镜的风靡一时、Switch健身游戏的火热、甚至以帕梅拉、刘畊宏为代表的健身KOL的流行,一波又一波流行话题稍纵即逝。
对于始终扎根行业的创业公司而言,如何抓住跟随流行的用户并且建立自我差异壁垒,真正成为流行、引领流行,无疑是个永恒考验。
三年浮沉,又给健身行业带来了一波洗牌。上个月,也曾是团操课健身模式代表的Shape健身宣布关闭所有门店,一兆韦德也在上海浙江商会的大力推动下开启了重组自救。
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和低迷的消费市场,能挺过来、熬下去,就是一种能力。与Keep一同成长起来的「互联网+体育」概念公司里,超级猩猩、乐刻运动、悦跑圈、咕咚等,都在依靠自身硬实力,如今依然在市场保持着声量。超级猩猩已在8个城市开出240家门店,而乐刻运动全国门店数量已达1200家,悦跑圈主要为体育品牌商做赛事、活动等B端业务,咕咚继续占领跑步及马拉松市场和智能运动装备市场……
运动健身是一件不断突破自身极限的事情,在资本语境中是「反人性」的存在。选择了这条赛道的Keep,已然用自我表现赢得海量用户与资本青睐,站在了上市的大门口,迎来了企业的又一次高光时刻。
当然,上市并不是创业故事的终点,也不是企业奋斗的唯一目标。在如愿上市后,Keep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唯有不断突破行业壁垒、突破商业天花板的极限,在风云变幻的舞台上不断调整航向,去迎接风口、创造风口,才能真正跑赢这场互联网健身的马拉松,佩戴上那枚体育与科技的专属奖牌。